成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
背景
为充分发挥标准化作用,服务成都高质量发展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交流现场会将于7月23日在成都召开。与会代表将交流借鉴,探讨以标准化现代治理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共绘城市发展的美好未来。今日,成都日报聚焦近年来成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和高新区、锦江区、成华区、新都区试点工作成效。
2020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通知,批准成都高新区、锦江区、成华区、新都区开展国家首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这是成都加快建设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切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机遇和重要行动。
如今,成都通过试点建设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弱项,形成优质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高新区
以美好生活为目标,场景营造为抓手
运用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
自获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以来,高新区以美好生活为目标,以场景营造为抓手,将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基本公共服务的高质量供给与发展,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探索出一条运用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的新路子。
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不断完善
社区综合体成为居民的温馨家园
按照《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建设技术导则(2020)》《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功能设置导则》等标准规范建设社区综合体,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助残服务、文化活动、卫生服务等功能区整合,让社区综合体成为社区居民“易进入、可参与、能享受”的温馨家园。目前,高新区已建成社区综合体21个,在建31个,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不断完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社区综合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
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
名列全市第一
坚持“放心”教育服务供给,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多层次的全民终身学习教育服务标准28项。在学位供给方面,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实施学前教育超常规建设行动和中小学、幼儿园“三年攻坚五年建设”行动,建设中小学23所,新增学位41440个;建设幼儿园8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1.19%,新增普惠性学位25950个。
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连续五年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名列全市第一。
安心就业
助力130万人稳定就业
加强“安心”就业服务保障力度,实施就业创业、劳动保障等服务标准39项。在岗位供给方面,创新信息发布手段,开发“高新招工”客户端,收集重点企业空缺岗位面向社会发布,帮助近30万人在京东方等重点企业就业。
在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制定《高校毕业生(青年)就业见习申请规范》,建设“青云‘职’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见习、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8476人,现有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19家。
累计为退役军人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扶持60名退役军人新就业,组织退役军人创业团队参加成都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
“华西妇儿联盟”项目便捷优质
市民满意度达96.3%以上
2020年,全区城镇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1.44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持续保持在低位水平,已连续14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发生。
建立家庭医生团队115个,签约服务334076人,签约率44%。其中,中和、合作、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桂溪、石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个家医团队获成都市优秀家医团队称号。在医联体建设方面,已与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市一医院等6家单位合作共建医联体,覆盖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西妇儿联盟”项目便捷优质的诊疗,广受市民群众好评,满意度达96.3%以上,市民群众健康得到有力保障。
老年人在家门口
吃上可口、便宜、安心的饭菜
制定《老年人助餐点建设规范》《老年人助餐点服务规范》,推进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已打造44个提供补贴的为老助餐服务点,解决老年人居家就餐难题。
在养老保障方面,2020年,高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增16万人,5人以上参保单位社保业务网上经办覆盖率达到9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增1778人,落实社保精准扶贫,为符合代缴条件的1805名困难群体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代缴率达到100%。
年均开展各级各类文体活动
4800余场次
打造“惠心”文体服务圈,实施涵盖公共文化服务、公共体育服务、广播电视、少数民族文化服务等服务标准32项,高品质文体活动供给能力也有着显著提升。全区现有国家一级图书馆1处,成都市一级文化站7个,公共文体服务设施69处,青工文化驿站、芳草街道综合文体活动中心获评市级优秀示范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排名全市第二,公共文化与社会化发展经验在全国文化馆年会上做交流。
还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赛事活动体系,年均开展各级各类文体活动48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100万人次,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5%以上。
锦江区
“单一供给养老”变“智慧多元养老”
被授予“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
创新做法获评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十佳案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被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授予“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锦江区开展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范围涉及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和殡葬服务3个民政领域,坚持“标准化+智能化”,基本建立起普惠化、保基本、促民生、特色突出的民政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
建设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为推动“单一供给养老”向“智慧多元养老”重大变革,建设多层次多维度高质量养老供给体系,锦江区持续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以标准化为关键抓手,推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功能完善、服务专业、手段智能、供需对接精准的养老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制定执行《社会助餐点建设规范》《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等标准,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标准体系,以社区日间照料为主要载体,2020年建设完成8个助餐服务点、2021年将继续新建10个服务点,为辖区居家老年人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就餐、配餐、送餐服务,进一步完善助餐服务网络建设。
通过制定执行《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技术规范》《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施工作规范》等标准,按照改造流程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完成100户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标准化适老化改造,优化了老年人居家生活环境,让老年服务对象切实感受到有温度、有力度的基本公共服务。
线上购买、线下体验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个性化
在居家养老领域,依据标准优化完善“锦江区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功能,编制养老“关爱地图”和居家养老服务指南标准,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智能终端设备、智能穿戴设备联动的养老服务“O2O”标准,实现线上购买、线下体验的个性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在社会救助领域,在四川省率先成立锦江区社会救助关爱援助中心,建设升级社会救助四大数据库,实现“数出同门、一门反馈”,做到准确地把握城市相对贫困对象的总量、结构、动态和需求等,实现“被动等待救助”向“主动精准救助”重大变革,其创新做法获评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十佳案例。
建立智慧养老、标准示范、特色鲜明的“锦江养老服务样板”——锦江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推动形成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有序衔接、智能互联的养老服务体系,被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授予“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探索出了锦江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新模式。
成华区
基本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有效衔接
构建全人群健康服务管理新模式
成华区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为重点,通过“列清单、明责任、建体系、定标准、促改进、提质量”等一系列标准化活动,补齐健康、养老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弱项,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有效衔接,构建全人群健康服务管理新模式。
注重老年群体保障,全区新增24个“岁月厨香”老年人助餐服务点、两个养老服务综合体;开展困难、高龄等目标老人助餐服务3.5万人次、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4015人次,推动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768户,实现目标人群“愿改尽改”。并扩大长期照护保险保障范围至城乡居民,优化了长照险支付方式。
医养领域各服务机构以“智慧化”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着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和服务便捷。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依托“成华市民云·健康成华”服务平台,推动“健康档案”“家庭医生签约”云办理,稳步提升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在基本养老服务方面,以“民政养老业务管理平台”和“成华市民云·养老服务”为窗口,开展高龄津贴在线审核、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老人助餐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政策信息公开,不断提升“颐养成华”品牌影响。在保险经办方面,针对网上经办的常用功能操作和经办人普遍反映的问题,规范“微场景”远程经办服务标准,不断强化服务对象获得感。
新都区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体验扩能升级
增强市民服务新感知 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新都区通过以“一张清单”“一个体系”共建“区—镇—村”三级服务网格,以“数字融合”“多元参与”并行“线上线下”两条互动路径,以“品牌引领”“产业跨界”共促“市场化”服务要素耦合的手段措施,助推“兜住民生底线—实现服务倍增—满足美好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验的扩能升级。
目前,新都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500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1.85平方米,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90万人,全域覆盖、全民共享的基本公共文体服务供给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在大丰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太平分馆),以标准为界,引入第三方机构,创新“基本+低偿+市场”的公共服务价值传导链,打造提供体育健身、艺术鉴赏、教育培训等30余个服务事项的和·平驿站沉浸式家庭服务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公服务共生协同,促进市民基本感知升级。
新都区更以标准赋能乡村体育振兴。在三河村,在做好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和全民健身服务的同时,还用标准定场景、定要素、定要求,实现足球活动组织规范化,配套开办青少年足球训练营,推动“宝柚杯”“柚宝杯”“柚花杯”等赛事串珠成链,建立区域体育品牌矩阵,扩大乡村基本服务影响。围绕“足球+音乐”,村内先后引入24个总投资1.5亿元的文创项目,打造出乡村旅游新场景,点燃了乡村振兴新引擎。
最新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