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物品编码 > 编码应用

为什么要发展二维码技术

来源:编码技术应用部   作者:   人气:   日期:2022-05-25

如今,人们在超市选好商品后,掏出手机扫扫二维码结账付款;扫扫二维码就能关注自己喜爱的公众号、乘坐地铁、参观博物馆等,乃至当下疫情防控流调、核酸检测等环节中都需要扫二维码,以保障防疫工作正常开展,助力抗疫胜利。不知不觉中,二维码已经遍布我们生活各处,使用方便快捷,带给人们数字化现代生活新体验。至于二维码为什么会出现呢?这还要从条码技术说起。

最初为了解决零售商品自动化管理中信息采集的瓶颈问题,出现了一维条码技术,通过自动识读一个小小的商品条码标签,在POS端就能够获取产品的相关信息,实现零售结算;通过扫描商品条码,结合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可以实现商品信息在供应商、制造方和零售方之间传递,满足了最初的商品信息化管理的需求。随着条码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感到一维条码的信息容量、支持的字符集不足以支持除了零售商品之外的制造业等众多行业的离线信息采集需求。这就需要对条码符号进行比较大的调整,需要技术创新。

二维码技术最早出现在80年代中期,像Code 49、Code 16K和Vericode等,码制种类很多,初期技术也不成熟。当时最需要解决的矛盾点就是一维条码的信息容量不够,需要提高条码承载的信息容量。针对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需求,一些国家开始了二维码码制的研制。比如,美国公司研发的层排式二维码PDF417,满足了大容量英文数字信息的二维码表示需求;通过扫描Maxi Code二维码,实现了物流快递与信息传递的离线同步。之后,各类二维码在美国物流、军事、电子、汽车等行业形成了规模化应用,并逐渐扩展到了全球。日本研发了识读速度快、可以表示日文的QR码,并在日本汽车行业、物流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二维码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催生和带动了专注于二维码生成、识读设备生产制造的相关产业发展。

在国外二维码开始普遍应用时,从90年代初期,经过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大力推广,一维的商品条码在我国广泛应用了。同时,编码中心组织科研力量跟踪国际二维码技术的发展,及时将国际上普遍应用的 PDF417码、QR码引入中国,制定了我国国家标准,以满足当时的市场需要。随着二维码在我国的应用扩展,编码中心发现由于日本的QR码和美国的PDF417等国外码制没有考虑中国汉字编码问题,在我国使用时,经常会出现汉字信息无法表示或扫描识读出现乱码的现象。此外,欧美等国在二维码码制、设备方面申请了众多的专利,对我国企业从事二维码技术应用形成了技术壁垒,同时也造成二维码生成、识读设备价格的居高不下,推高了二维码在我国的使用成本,阻碍了二维码在我国的深度应用。 

为了摆脱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彻底解决我国二维码技术被“卡脖子”难题,依赖多年二维码技术和标准化研究工作基础,中国物品编码中心2003年申请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誓要改变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二维码的现状。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牵头,与我国自动识别技术企业共同开展汉信码技术研究工作,2007年《汉信码》标准正式发布;2011年汉信码成为国际自动识别制造商协会(AIM Global)正式的码制标准;2021年8月27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协会(IEC)正式发布汉信码ISO/IEC国际标准——ISO/IEC 20830:2021《信息技术 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 汉信码条码符号规范》。汉信码国际标准是中国主导制订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二维码码制国际标准,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是我国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发展的重大突破。

这篇文章不错,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