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下,河南省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积极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助力河南速冻食品拓展国际市场
为有效助力我省食品产业突破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顺利抢占海外市场,2025年初,在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统筹指导下,河南省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全力推动食品出口产业快速发展,为河南省食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河南速冻食品产业在国际市场发展迅猛,以速冻汤圆为典型代表的河南米制食品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然而,在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复杂挑战,其中欧盟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制约河南米制食品出口的关键因素。
自2006 年起,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开始频繁通报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中国米制品,通报数量在2010年达到历史峰值。鉴于欧盟对转基因产品持谨慎保守态度,2011年,欧盟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对中国产大米制品中未经许可的转基因大米采取紧急措施的决议》(2011/884/EU)。该法规要求其成员国强化边境管控力度,除强制要求中国官方提供相关检测证明外,还对进口大米制品实施强制性抽样检测。一旦发现违规产品,将立即进行通报,并采取销毁或退运处理。
2013年,欧盟委员会发布并实施了2011/884/EU 的修订案 2013/287/EU。此次修订进一步扩大了监管范围,将米制品品类从 25 项扩充至 27 项,同时要求成员国对清单外可能含有大米成分的食品开展随机抽查。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实质上形成了针对我国米制品输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我国米制品进入欧盟市场。
据我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12年至2022年期间,受欧盟上述紧急措施影响,我国输欧米制品累计退运量高达1.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万欧元。河南作为米制食品生产和出口大省,省内众多米制食品生产企业在拓展欧盟市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巨大阻碍,企业的出口业务和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为有效助力本土食品产业突破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顺利抢占海外市场,2025年初,在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统筹指导下,河南省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迅速行动,组织专业研究人员全面系统地收集国内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同时,邀请河南省农业大学、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等单位的专家教授,针对欧盟发布的2011/884/EU和2013/287/EU 法规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技术分析与研究。
研究团队依据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 协定)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 协定),对欧盟相关措施进行深入剖析后认为,欧盟的这些措施可能违反了TBT协定第2.1条中“各成员应保证在技术法规方面,给予源自任何成员领土进口的产品不低于其给予本国同类产品或来自其他国家同类产品对待遇”的规定,存在对中欧农产品贸易造成不合理限制的嫌疑。
随后,河南省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联合湖南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就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1/884/EU和2013/287/EU技术法规,正式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上报申请特别贸易关注议题,积极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不懈努力。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收到河南省提交的特别贸易关注议题后,给予了高度重视。在WTO/SPS 委员会第91次例会上,针对欧盟通报的相关措施提出特别贸易关注,充分阐述并表达了我方的立场和关切。此次会议取得积极成果,欧盟方面明确表示将根据实际情况对其紧急措施进行审查,并愿意通过双边渠道继续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这为解决欧盟针对我国米制品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迈出了关键一步。
此次成功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河南省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助力企业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生动写照。在未来的工作中,在河南省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指导下,河南省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将持续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动态变化,不断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协作,充分运用 WTO 规则,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在出口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全力推动更多河南特色优质食品走出国门,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为河南省食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最新资讯
更多